夏夜微风,本应是纳凉休憩的美好时刻,然而不绝于耳的“嗡嗡”声屡屡打破宁静。这些不速之客不仅扰人清梦,在皮肤上留下红肿刺痒的痕迹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更有传播蚊媒疾病的风险。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蚊子总是盯着我咬?为何一关灯,它们就发起更猛烈的“攻势”?今年的蚊子是否真的更“毒”?
本文专家:
李天 首届优秀广州健康科普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主任医师
本文专家:
李天 首届优秀广州健康科普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主任医师
招蚊子,真的与血型有关吗?
“你是O型血,最招蚊子了!”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科学研究表明,蚊子确实对某些血型存在取食偏好。日本一项实验发现,在受控环境中,白纹伊蚊(即常见的“花蚊子”)落在O型血受试者身上的频率明显高于A型血者。其原因是,不同血型的人群皮肤表面分泌的化学物质存在差异,这些成分随汗液挥发后形成特殊气味信号,蚊子对O型血个体的气味表现出更明显的趋向性。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型的影响并非决定性因素。蚊子选择叮咬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决策过程。相比血型,以下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剩余78%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蚊子能在50米外感知二氧化碳气流。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群(如孕妇、儿童、运动后的人)呼出更多二氧化碳,更易成为目标。
体温高、爱出汗:汗液中的乳酸、氨、尿酸等化学物质是蚊子的强引诱剂。体温较高的人,皮肤表面挥发物分子活动更剧烈,对蚊子来说就像刚出炉的“美食”。
特定皮肤菌群与气味:人体皮肤菌群在分解汗液过程中会形成特定气味组合,某些成分对蚊虫具有较强吸引力。
为何蚊子总爱在关灯后“偷袭”?
这并非蚊子的“战术安排”,而是其生物本能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多昆虫具有趋光性,但蚊子(尤其是叮人的雌蚊)在觅食时反而会避开强光。白天强烈的阳光和灯光让它们不适,选择在阴暗潮湿处休息。入夜后,环境光变弱,人类活动减少,它们才大胆出动。关灯后,房间内唯一的热源和气味源就是你,自然成为攻击目标。
在黑暗中,蚊子的其他感官变得更加敏锐。它们依靠触角上的敏感绒毛捕捉空气中微弱的二氧化碳流和人体散发的化学气味。夜深人静时,空气流动减缓,呼出的二氧化碳“羽流”更加清晰可辨,引导蚊子精准降落。
白天环境嘈杂,蚊子的嗡嗡声易被忽略。而夜晚万籁俱寂,蚊子飞行时翅膀高速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约250Hz)就显得格外刺耳,给人造成“更活跃”的错觉。
今年蚊子特别“毒”,是为何故?
许多网友反映,今年蚊子不仅数量多,叮咬后红肿更严重,且持续时间长。这背后与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暖冬使更多蚊子幼虫(孑孓)成功越冬。春季和初夏雨水偏多,气温适宜,为蚊子提供了大量积水孳生地(如小型水体、容器积水)。高温高湿环境加速了蚊子的繁殖周期和病毒在其体内的复制速度,导致蚊虫密度显著升高。
蚊子“毒”的本质是指叮咬后人体反应的剧烈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蚊子唾液中含有的麻醉成分和抗凝血蛋白等物质,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对这些外来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二是蚊子是否携带病原体。虽然并非所有蚊子都带病,但在某些地区,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乙脑等)的风险确实存在。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近年来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 等攻击性强的蚊种分布范围扩大。它们活动时间长(白天也咬人)、攻击凶猛、叮咬后反应大,给人造成了蚊子更“毒”的印象。
科学防蚊:7点防护秘籍
与其被动挨咬,不如主动出击。防蚊最有效的方法是综合治理,减少孳生源头与加强个人防护多管齐下。
清积水,断根源:及时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容器,包括花盆底碟、水生植物盆罐、废弃轮胎等。水养植物每周至少换水一次,从源头上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装纱窗,挂蚊帐:物理隔离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确保家中纱窗、纱门完好无损,睡觉时使用蚊帐。
巧穿衣,避锋芒: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
选对剂,用对时:选用经权威机构认证的驱蚊产品,有效成分包括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严格按照说明使用,避开眼、口等敏感区域。
避高峰,少招惹:蚊子活动高峰多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此时应尽量减少野外、树丛、水边等蚊虫密集区的活动。
降体温,减诱惑:运动出汗后及时洗澡,保持皮肤清爽,减少汗液气味吸引。
止痒消,莫乱抓:被叮咬后可用肥皂水清洗或冷敷、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若出现大面积红肿、发热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蚊子虽小,滋扰却大。掌握科学防护方法,采取有效措施,便能显著减轻蚊虫侵扰,安心享受秋日时光。这份防蚊指南,请及时收藏转发,为家人朋友送去一份贴心呵护。
本期封面:
封面图片来源:小红书@无事小猫Nothingcat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编辑:大然 责编:邹向东广东股票配资开户
发布于:北京市量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